学院简介
200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法学院,掀开交大法学教育新的篇章。二十余年来,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院师生同心创业,追求卓越,积极探索强理工科大学背景下法科崛起之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办学、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2年起连续十余年进入QS世界大学法学学科百强,2020、2021连续两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法学排名中跻身世界50强(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一)。2022年,凯原法学院在教育部第五轮法学学科评估中取得新的突破,被誉为全国发展最快的法学院之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74人,其中教育部社科委员1人,文科资深教授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人次,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3人,其他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获得者百余人次。全部教师具有博士学位,45周岁以下教师占41%,海外学位师资占43%,具有海外经历的占85%,师资国际化水平居国内法科院校前列。
师生学术成果丰硕。近五年以来共发表CSSCI论文500余篇,S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共100余部;近五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要科研项目5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教育部哲社重大项目1项,其他各类面上项目36项),人均到账科研经费数位居全国前列;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7项(其中一等奖1项),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项,以及钱端升法学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等其他多项重要奖项。
成立了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智慧司法研究院、廉政与法治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教育部认定的重要国别基地)、竞争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数据法律研究中心、国家海洋战略与权益研究基地、人民法院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法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基地)、职务犯罪检察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基地)等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智库基地。国家海洋战略与权益研究基地获批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正式成为国际海底管理局观察员,实现了我国在此席位“零”的突破。各研究中心以及跨学科交叉平台、智库基地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创新研究,紧密对接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成效显著。100余件省部级以上咨询成果被采纳,为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战略实施做出了贡献。
重视学术阵地建设。《交大法学》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和北大核心期刊目录。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合作创办的学术杂志《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是亚洲第一本英文法社会学期刊,在学界获得广泛赞誉,已被世界最重要的引文数据库之一SCOPUS收录,入选JCR 2023影响因子Q2区榜单。
学生学业志趣浓厚。学院以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目标,扎实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深植学生法律信仰,集中优势师资力量,打造精品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形成了“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共有12位本科生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异学士学位论文(TOP1%),研究生获评上海市优博论文和全国法硕毕业论文一等奖;学生综合发展,素质全面,其中20%成为各类学生组织、社团的核心成员,学生代表队先后获得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一等奖、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一等奖、亚太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最佳书状奖、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亚军等国内外学科竞赛佳绩;毕业生发展空间广阔,一次性就业率接近100%,部分同学进入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京都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部分同学奔赴祖国边疆,赴西藏、青海、贵州、云南等地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学院始终坚持将国际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共同创办联合学位项目,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埃默里大学等全球近70所高校法学院进行常态化学生互派,并正式设立“凯原-斯坦福奖学金”等专项奖学金项目,为凯原学子攀登世界学术高峰铺设桥梁。以融入全球法律治理为愿景,在世界银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设立了实践基地,近年来已向国际组织输送近20名毕业生。在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的同时,成功培养了一批“能够担当国际法律使者”的外国杰出法律人才,这些优秀来华留学生正在中外法律文化交流领域肩负重任。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加快建设一流法学学科,为上海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