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Nitto专题讲座第12讲顺利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年06月17日
6月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Nitto专题讲座第十二讲在交大徐汇校区廖凯原法学楼202会议室顺利举行。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日东电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赞助,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协办。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部教授、立命馆孔子学院名誉院长、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玮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增长联合研究院院长耿涌担任主题演讲嘉宾。日本上智大学地球环境研究院教授、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钱学鹏,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楼紫阳,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黄蓓佳,日东电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未来创新研究所所长馬場紀秀,国资委研究中心专家、太和智库研究员、上海瑞格智研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陆培丽共同担任圆桌讨论与谈人。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季卫东和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剑主持,日东电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城勝義出席讲座并致辞。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蔡玉平、上海国和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海舰、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研究员周少丹、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新等来自学界和业界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讲座。
季卫东主任在主持时表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目标。同时日本在节能减排技术、环境保护方面一直走在前沿,也提出了零碳目标和绿色发展战略。本次讲座将是一场关于中日零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的学术对话。
城勝義董事长代表讲座赞助方发表致辞,他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感谢。他介绍,去年日东电工集团对外宣布把ESG放在经营最中心的位置,同时发布了日东集团“碳中和2050”宣言。目前集团已在中国开展光伏发电、绿电证书等减碳举措,中国地区的各个工厂开始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近日,日东(中国)公司携手三菱日联银行完成了企业绿色存款业务,助力社会绿色转型。他表示,日东电工集团在CCUS等技术方面也展开了布局,以期持续不断地致力于加速社会问题的解决,并通过集团的事业和相关创新来创造经济价值,为零碳目标的早日实现贡献日东的力量。
在主旨演讲环节,围绕“日本零碳目标和绿色发展战略”主题,周玮生教授从气候变化问题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国家政策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的日本零碳目标和对策方案、日本绿色增长战略和零碳战略对中国的启示以及中日韩三国的课题及一体化战略四个方面展开。他指出,依据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决策理论分析,不论不确定性程度的高低,人们都应当采取稳妥的对策以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本身是气象学的问题,但是其解决方案涉及多学科交叉,日本2050年碳中和愿景及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客观上都存在难度,可持续发展、“东亚共同体”、城乡合作等模式的空间优化,政策、技术、社会等层面的对策优化都是可重点研究的视角,以实现互惠多赢的零碳结果优化。
按照巴黎协定,日本零碳的目标是2050实现“碳中和”,同时将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3年减少46%,基本方针为经济发展、社会包容和环境保护,这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日本针对2050年碳中和的挑战,焦聚占温室气体排放80%以上的能源部门,“第6次能源总体规划”提出电力部门脱碳技术应用、非电力部门终端电气化、CCUS/碳循环利用等具体对策。同时,零碳是转向绿色发展模式的契机,为了实现2050碳中和目标,日本于2021年针对14个重大领域制定了国家层面的绿色增长战略,以从根本上转换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巨大变革,包括海上风电、氢能、核能等未来主要产业,同步配套了绿色创新基金、税收制度、监管改革、国际合作等政策手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减排目标任务重、时间短,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艰巨,日本的零碳战略对中国存在一定的启示意义。最后他提到,气候变化是区域性问题,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应当通过建设东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A-ETS)、构筑中日韩核电安全保障系统、推进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等措施加强碳中和的一体化战略合作。
耿涌教授就“尽早碳达峰,尽快碳中和”主题展开演讲,他结合统计数据介绍了气候变化现状。从时间尺度来看,基于气候观测数据,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突破300ppm发生在过去50年内,科学数据说明了气候变化问题不可忽视;从空间分布来看,人口、产业集中的北半球,尤其是北纬30-60度的冬季,温升效应相对显著,这意味着碳减排需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差别性。他指出,从过去30年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碳排放情况来看,中国从2006年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且仍然呈上增趋势,就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及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中国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的探索面临着巨大挑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解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能源、资源需求增长与减排的矛盾。中国发电量占到全球30%,美国占到15%,碳排放是如此,GDP也是如此。中国过去20年经济增长过程中,整体排放格局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城市化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工业部门碳排在14、15年达到高位后,相对排放和绝对排放开始下降。与此同时,能源结构转型、内部结构优化增加了我们对于以三稀金属为典型的高端资源需求,产业结构升级、特大城市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等未来发展方向都指向产业链最上游的资源供给,但矿产发开利用属于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同时叠加资源对外依存、运输通道风险等问题,这需要从技术、回收网络建设、规范管理等多方面着手,以加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资源保障。
耿涌教授结合自身担任IPCC报告主要作者10年来的经验,就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进程及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启示建议展开分享。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出台依赖法学工作者的研究。二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布局、新能源车产业已经为双碳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产量产能做到了国际领先,但突破产业发展所需的稀土、镍钴锂等关键资源约束至关重要。三是,完善碳排放市场建设势在必行,与此配套的碳排放核算、碳定价问题将倒逼我国产业升级。随着欧盟碳关税法案落地,我国全国碳市场建设脚步需加快适应国际标准,以巩固经济发展优势。
圆桌讨论以“中日互鉴视域下的碳中和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与谈嘉宾们结合个人研究领域与碳中和目标提出观点。钱学鹏教授提出,基础设施规划、气候灾害对城市的冲击风险都是双碳目标在城市层面实施上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楼紫阳教授以“垃圾-资源-碳”为主题,介绍了双碳视角下中日两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机理与路径研究。黄蓓佳教授就自身熟悉的建筑行业减碳现状与措施展开了分享。馬場紀秀所长介绍了Nitto集团的2050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并详细介绍了集团的CO2分离膜开发、DAC、CCUS技术开发情况。陆培丽董事长介绍了ESG碳经济、碳交易、碳金融的相关内容,从国家产业政策的角度,阐述了推广双碳对国民经济的益处。
在现场提问和互动交流环节,参会嘉宾就韩国碳中和动态、海洋碳汇等问题进行了提问,耿涌教授和圆桌讨论嘉宾逐一进行了解答回复,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最后,季卫东主任做总结发言。他指出,东亚面临着环境和能源瓶颈,温室效应下“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际共识,东亚低碳共同体构建成为客观形势使然。在此背景下,中日两国可以找寻更多合作互补的空间,并肯定了双方在这样一个历史大变局当中采取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
最后,城勝義董事长、季卫东主任、丁剑书记、蔡玉平副主任等主办方、赞助方人员分别为主讲嘉宾和圆桌讨论嘉宾颁发感谢状,感谢他们的精彩演讲和对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