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凯原法学院智慧法院研究院举行文工交叉协同育人交流会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年11月03日

10月24日,凯原法学院智慧法院研究院学术团队50多位师生在闵行校区举行了“文工交叉协同育人交流会(第一季)”。智慧法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力教授、副院长金耀辉教授、学术团队成员俞凯教授、何浩副教授、许岩岩副教授等出席活动。来自程金华教授、李学尧教授、蒋兴浩教授、潘理教授和俞凯教授团队的同学代表陈亮、单小波、丁屹旻、付朝阳、许洪深等分别汇报了所在研究平台和学术团队的情况。来自金耀辉教授、杨力教授团队的陈文清、田济东、衣俊霖、张翔、赵帅等同学结合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主题分享,师生就交叉研究和团队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对话。

活动伊始,金耀辉教授介绍了智慧法院研究院的情况和发展建设方向,并就如何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分享了个人经验和心得。首先,金老师介绍了作为电院教授参加智慧法院研究院建设以及承担重要角色的心路历程,他认为智慧法院研究院未来要更进一步探索法律交叉领域的前沿问题,从实务与技术互构的角度,从实务前沿出发,用技术赋能实务,最终获得实务新发展趋势和技术迭代新方向的双重变革。随后,金老师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的立项以及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和法学院杨力老师的交叉合作谈了交叉学科合作的经验。他认为,未来要立足于智慧法院研究院,进一步扩大与法学院其他教授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法学院和电院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从而让交叉合作能够得以良性循环运行。

随后,许岩岩副教授以《城市问题的交叉学科研究思路与论文发表》为题,分享了以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联手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从城市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移动数据、空气质量等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了个体行为与城市宏观建设布局间的复杂关系。通过解读高水平论文的研究视角和结论,许老师展示了城市科学中更多细分研究领域,并总结出顶尖综合期刊的若干选题偏好。

赵帅以《法律科技(研究)平台介绍和发展综述》为主题进行分享,对全球法律科技发展概况作总结,分为“法律+信息化”、“互联网+法律”以及“法律+科技”三个阶段,现已步入全面的数字化变革时期。在法律与科技深度融合上,具体体现为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赋能技术的融合,以泛法律服务机构为代表的服务模式的融合和法律科技创新从法律服务市场向司法等领域延伸。对国内司法机构的法律科技场景研发创新,在立审诉执等分布节点一一介绍创新成果,并对比国外司法机构法律科技创新情况。高校方面,全球各大法学教育机构在“法律+科技”领域围绕着教学、研究、孵化和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大胆而全面的创新,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显著的应用效果。国内以课程交叉培育为主,国外高校以斯坦福大学为典型代表已经深入创新孵化。整体上,法律科技发展趋势将走向“服务融合”与“生态泛化”,深度助力数字社会治理建设。

田济东以《基于逻辑的自然语言推断》为主题进行分享,认为自然语言理解背后需要一套完整的认知过程作为支撑,然而,目前的自然语言理解模型易于受到数据中的相关性影响,并不能真实捕捉推理过程,基于此,借助一阶逻辑,提供了一套诊断模型认知能力的方法,并从准确性,鲁棒性,泛化性和可回溯性四个角度对模型进行诊断,结果发现目前主流的预训练语言模型的认知过程与人的认知过程仍然具有很大差距。

张翔以《反舞弊业务规则架构》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认为,构建以合同、招投标文件、审核流程等为抓手的业务体系进行业务舞弊点的识别是反舞弊智能识别体系的基础。基于此,通过梳理的1204项合同、招投标、审核流程的要素审查、关联性审查、审核流程的业务规则和53项舞弊类型,进行实时性与项目生命周期性审查,从而发掘企业日常业务进行过程中的业务风险和业务舞弊线索,并设置相关权限将风险点与舞弊点进行评级区分,推送至不同权限的人员,从而在舞弊滋生阶段就可以将舞弊发生风险进行智能推送。此外,针对业务舞弊与业务风险,需要构建业务风险与业务舞弊动态评级模型,以用户人机交互、历史校验数据、类案检索支持、业务组合等评价指标作为动态评级的指标,实现业务舞弊与业务风险能够及时匹配企业合规实际,从而不断优化迭代业务规则体系和业务评级模型。随后,张翔同学就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各项重点技术难题与在场同学与教授进行了充分探讨,确立了进一步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的方向,为下一步反舞弊智能识别软件的开发提供有益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规划。

衣俊霖以《基于区块链的金融司法研究》项目为例,介绍了数字技术如何解决小额在线贷的痛点,通过把司法威慑力提前到贷前环节从而为普惠金融保驾护航。他结合自身求学、工作的经历,围绕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展开分享,指出智研院给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寻找“与谁同行”的平台。在打造司法科技领域基础工具集的过程中,法科和工科的同学得以不断熟悉对方的领域,碰撞出创新火花、不断培养默契。此外,衣俊霖还鼓励有兴趣的同学通过参与相关项目,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不断加深对智慧司法的理解。

陈文清以《基于裁判文书的因果多任务刑事案件预测》为主题分享了团队合作的一个案例,以Chinese AI and Law (CAIL) 挑战赛为例,2018年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组织了第一届“中国法研杯”司法人工智能挑战赛,基于裁判文书文本预测某个案件的相关法条、罪名和刑期。2019年杨力老师团队的赵帅同学帮助金耀辉老师团队的陈文清等同学梳理了刑事案件的判决逻辑,发现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没有考虑相关法条、罪名和刑期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此,陈文清同学介绍了一种考虑多变量因果关系的多任务学习,发表在NLP顶会EMNLP2020上。该方法通过考虑相关法条、罪名和刑期的有向无环图,提升了三个任务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和一致性,同时提供了一种可解释的方案,可以找到裁判文书中的对于预测结果影响最大的短语。

杨力教授最后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未来文工交叉是常态,跨学科跨团队交流的目的是实现“基于理解的学习”。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问题是敏锐性和自动性。涉及适应性、涉及对于整个问题的敏锐性,如果单独站在纯粹的某一学科角度,没有开放的思维,有时候的确是难以捕捉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围绕一个问题,不仅能打开适应性,更关键的是帮助我们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性的方法论。同学们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敏锐性、具有兴趣的文工交叉人才。智研院的发展要围绕重大问题,在文工的真正交叉上形成一些双方共同有感觉的思维兴奋点。如果做一个产品,要能够做深,做到顶尖,这是法学跟工科融合,把有志于从事法律领域研发的工科人才吸引过来的一个桥梁。

 图片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