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
毕业特辑 | 李星翰:共忆昨日,共向未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年07月25日
人物白描:
凯原法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毕业去向:成都市选调生
研究方向:法理学
导师:程金华教授
曾获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
“三年前,我饱含对研究生生活的憧憬步入交大校园;三年前,他励志要不负韶华,抓住最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机会;三年前,他坚定信念,要在走出校园时深入基层,扎根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非常荣幸能够来到交大,成为凯原法学院的一员,选择法律专业,对于本科为药学的理科生李星翰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兴奋于他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专业,他惧怕于相比其他本科法学专业的同学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所欠缺,如何学好法律对于他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但是他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他肯付出他的热情,多下一些功夫,总会有所收获的,只要自己获得了进步,获得了满足就不负他三年的研究生生涯。选择这个专业,从兴趣角度来讲,是因为本科时在药事法规的学习过程中,便惊叹于法律的精妙,文字的逻辑似乎在他的心里第一次胜过了数理的逻辑,一门学科从未在他心里有如此吸引力。于是,他开始疯狂恶补法律知识,终于在考研之时做出了这个重要的决定,从药学院来到法学院,接受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选择这个专业,从功利角度来讲,因为他在本科毕业时便坚定了扎根基层、建设西部的决心,而药学这种注重实验室科研的学科,可能来到基层就变成了“屠龙术”,发挥不出太大的作用。学习法律可以增强文字功底和处理解决纠纷的专业知识以及能力,更加适合服务于基层工作的开展。因此,无论从那么角度来说,选择法律都是一条为将来更为合理的一条路。
读研期间,李星翰特别感谢给予过他帮助老师们。首先,必须感谢的是他的导师程金华老师,程老师不仅关心同学们的学业更关心同学们的成长,作为程老师的学生,他真正感受到了师友一词的含义,感受到了教书育人精神的传承,感受到言传身教的魅力。虽然他可能并不会走上教师岗位,但希望自己能够将对亲人、对朋友、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的精神传承下去。其次是严谨治学的民法老师,庄加园老师,民法作为万法之母,也是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庄老师作为民法老师,他上课激情澎拜,不断带领同学们深入思考,去领悟民法的博大精深,去理解法条中的各种解释,去梳理案例中各种关系的错综复杂,让他充分感受到了民法的魅力。他课下认真负责,只要是同学们关于学术的问题,他来者不拒,都会一一解答。虽然已经是一名研究生,但是作为一名民法的初学者,庄老师的课把他切切实实地领进了民法的大门,让他为今后民法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法的知识艰难晦涩,但是有了庄老师的讲解,就像打通了民法学习的任督二脉,一下子都融会贯通了。
研究生期间的课程并不多,但是每门课都独具特色,令人难忘。其中,刘永沛老师的娱乐法、商标法、模拟法庭和法律谈判课程最令李星翰流连,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给了他许多的启发。刘老师上课总是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课程会设置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娱乐法课程中,刘老师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实务能力,以案例代教学,采用了美国LLM的课程培养模式,在上课之前便给大家下发了上下两册,近两千页,摞起来足有10cm厚的裁判文书,阅读这些裁判文书他才感觉到将文字运用到极致是什么样的,法官们严谨的推理,充分的说理,细致的论证深深地让他折服。有的判决书仅一个案例就有一百页之多,可见法官办案的细致严谨,案情的复杂纠结。刘老师上课过程中将法官纠问式的审理方式带入课堂,根据裁判文书对同学发问,让大家通过问答的形式了解每个案子的关键事实、争议焦点、裁判理由,这样的方式虽然让大家压力山大,但也让他对每个案子都印象深刻。同时,在课程中,刘老师请到了华谊兄弟的法总为大家讲述一部电影从前期拍摄准备到后期宣发上映全流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以及应对方式,让大家熟悉实务流程,真正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去应用法律,而不是仅限于书本中理论问题的辩论。
在模拟法庭和法律谈判过程中,刘老师尽可能用真实案例为同学们模拟真实情景,通过从早到晚一整天的教学,从上午的理论知识讲解到下午的分组准备到晚上的模拟实战,最后再复盘总结。整个过程既紧张又令人兴奋。在课程中,李星翰切真感觉到,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理论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当你需要去解决一个问题时,才可能会把其中的实体问题,程序问题给充分暴露出来,特别是程序问题,不经历整个过程是难以体会的。
在研究生期间,最令李星翰难忘的便是几段专业实习和实践经历了。
2020年10月,李星翰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进入三中院实习,在实习期间,立案材料的审查是在日常实习中他所完成的主要工作。他非常感谢法院老师对他的信任,让他能够参与到专业性极强的业务工作中,这对他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近距离接触法院工作的、学习法院立案流程的机会。立案材料的审查包括形式审查和初步的实质审查,在立案登记制的要求下,宽严结合,审查立案材料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是案件进入法院的第一道关,作为一名“把关人”,他感觉责任重大。从开始时,他对知识产权案件的立案标准、管辖等浑然不知,每一步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审核;到中间可以相对独立看材料、提出一些问题向老师请教,老师为他答疑解惑的同时复核审查结果;再到后来可以独立进行审查,遇到问题再向老师报备,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立案庭老师的悉心指导。一步步走来,通过与各位老师的交流,收获的不仅仅是法律知识与实务能力,更收获了很多良师益友。通过这段实习,他最大的感触是,做好一名法官、法律职业工作者需要的是扎实的法律知识与仔细严谨的工作态度相结合。从侵权管辖、合同管辖到请求权基础、主体资格等实体审查的法律规定纷繁复杂,只有熟悉相关法律、司法解释才能保证在审查各种案件时从容应对,不出差错。光熟悉学校学习的法条是远远不够的,在实务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对法条进行解释,这就需要对相关司法解释、类似案例进行全面检索,才能够更好地适用法条完成立案审查工作。当然,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外,完成好工作还需要仔细严谨的工作态度。当事人提交的材料涉及方方面面,在形式审查中要注意起诉状、各类申请书等与其提供的证明材料、证据能否一一对应,材料提交是否齐全,是否存在错误等。在审查时要注意顺序与逻辑,将可能存在的问题考虑周全,才能避免出现材料中存在问题,影响之后的审判,而这些都需要在工作中认真仔细。立案材料文字居多,刚开始时还不太适应,之前很少看这么多文字材料,但是法官作为一个“文字崇拜者”,从文字中读取信息,用文字输出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技能,经过这次实习,他对文案工作为更加熟悉,更加适应了。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审查材料亦然,每次审查完成后,他都会再问自己一遍是否已经将各种问题考虑周全,是否达到立案标准,以确保工作的严谨。
2021年暑假,李星翰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政府机关挂职锻炼活动,在成都市新都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实习的一个月,让他看到和结识了一群在行政机关中坚守的法律人。以前在法院和律所的实习让他感觉法律人主要存在于司法机关、律所和公司法务。其实不然,在法律运行过程中,执法作为最高效的一种模式,常常被大家忽略。本次实习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在政府执法机关中执法人员的执法公正、执法为民的追求,他们严谨求实适用法律的态度一点不亚于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在这一个月,他参与了70余件行政处罚案件的办理,深刻体会到了基层执行法的不易以及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给了他作为一名法律人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学习。此外,在工作过程中他也第一次切身学习到了如何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切实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城管和摊贩和老百姓从来都不是猫和老鼠,在执法过程中,他身边的前辈都在认认真真为群众考虑,处处体现出执法的温度,让他明白了,美丽、舒适、宜居的城市是执法者与老百姓共建的。本次挂职对他来说获益匪浅,感谢在本次挂职中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基层工作虽然辛苦,但却非常有意义,这更加坚定了他今后扎根基层的决心。
今年上海疫情,学校里接连出现了阳性确诊病例,管控日益严格,对志愿者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李星翰非常荣幸能够在众多报名者中被选中成为一名防疫志愿者,负责学生宿舍楼栋餐食、物资统筹分发以及核酸检测的秩序维护。当宿舍楼栋里出现阳性时,作为志愿者每次工作都是紧绷着神经,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怠慢,。对他自己,需要克服恐惧,克服工作量巨大的困难;对他人,需要谨小慎微地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做好防疫,如若防疫不到位引起疫情扩散,那再多工作都将变成徒劳。三个月的封闭生活,三个月的志愿服务,非常高兴自己能够坚持再来,在离校之际仍然站好最后一班岗,这也许是他对交大最后的留恋,也因为他对交大这校园爱得深沉。
三年的时光很快,刚入校时的殷切憧憬似乎还在眼前,同学之间的感情似乎刚刚才建立,校园里的剧情似乎也刚刚起头;三年的时光很慢,足够让他建立起和交大的深厚感情,足以让他离别时满怀对校园中的人和事的感伤,足以锤炼出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交大故事可能就这样讲完了,但是正如《易经》中‘既济’之卦后是‘未济’,许多事情,了又未了,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交大是如此,我亦如此。期待着更好的交大,也期待着更好的自己,也许会在下一个路口遇见。”